随着胃癌成为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如何防治胃癌成为市民关注的问题,“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同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统计显示,在我国20—40岁的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70岁以上高达78.9%。如此高的比例让不少网友忧心忡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意味着下一步就是胃癌了呢? 从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为胃溃疡的直接致病菌后,人们开始关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由此二人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IARC)宣布Hp是人类胃癌的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Hp诱致胃癌的可能机制:(1)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Hp具有粘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病性,导致胃粘膜病变,自活动性浅表性炎症发展为萎缩、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在这基础上易发生癌变。(2)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DNA的某些片段插入宿主细胞,引起细胞转化;(3)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4)Hp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可催化亚硝类化合物而起致癌作用。 不少人听到幽门螺杆菌后闻风而变,乱吃药。其实幽门螺杆菌没必要逐个杀死。多数学者主张,若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胃黏膜损害很轻者,即使幽门螺杆菌为阳性,也不一定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定期观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如何治疗。 (责任编辑:admin) |